今年5月份以來,新聞戰線開啟了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記者們通過深度調研采訪踐行“四力”,挖掘并展現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和有益經驗,有力唱響了中國經濟光明論。
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新的發展階段和媒介生態下,重新認識調查研究的時代內涵及其對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升職業精神與職業素養的重要意義,是黨的新聞工作者成長成才的必修課。
一、調查研究是優良傳統,也是動力源泉
調查研究是黨的優良傳統,從毛澤東同志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2],體現了我們黨對這一優良傳統的賡續與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考察調研工作,多次強調和闡釋調查研究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基本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2023年3月,中辦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5月23日舉行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這是我們黨的一貫做法和優良傳統。”
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之一,調查研究是唯物史觀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集中體現,是堅持實事求是、站穩人民立場、確保新聞真實、提升報道質量的必由之路,也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安身之本、成才之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鍛煉成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3]“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4]
縱觀黨的新聞事業百年風華,無論彪炳青史的新聞名篇,還是德才兼備的業界翹楚,都閃耀著調查研究的精神光華。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經濟日報歷史上的名家名作,也與調查研究密不可分。
經濟日報社原總編輯安崗同志提倡記者要有“鐵腳板”精神。他常說,好報道是靠腳走出來的,不管現代化發展到什么程度,新聞記者的“鐵腳板”精神都不能丟。在他的倡導和支持下,時任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完成徒步重走長征路的調研采訪,書寫了新聞史上的傳奇一頁。他在途經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發現了“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被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講話中深情引用。《關廣梅現象》《開封何時能“開封”》《醒來吧,銅陵》……這些名篇佳作都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得來的。沉下去,通過深入調研,扎根現實土壤、響應實踐需求、回答時代課題,把文章寫在大地上,也是我從事新聞工作38年來的深切體會。
從業之初,我有幸跟隨老一代經濟日報人參與了多篇深度調研報道的采寫,如《大興安嶺“5·7”大火撲滅》《香香臭臭話廣東》系列報道等。這些寶貴經歷把調查研究內化成我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始終保持“在路上”的心態和狀態,到廣闊天地中感知時代變遷的步伐、捕捉社會進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礦藏、汲取精神力量的養分,努力奉獻出充滿時代力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
我曾主持的“記者親歷”專欄,就是在經濟報道領域以“三貼近”為突破口,改進報道質量、提高辦報水平的有益嘗試。該專欄自2006年1月起在《經濟日報》一版推出,主要刊登駐地記者深入基層調研采訪的親身經歷和現場新聞報道。《我到井下當“礦工”》《我到壽光當“菜農”》《隨農民工千里返鄉》……數十位記者踴躍供稿,文風生動鮮活,思考深入辯證,體現出鮮明導向性和現實針對性,成為經濟報人踐行“三貼近”的真實記錄。2006年7月,該專欄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
作為這個欄目的主持人,我在為一線記者出謀劃策、協調服務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和堅定了踐行“三貼近”、做好調研報道的信心和決心。腳底板下出新聞,這句話永遠也不過時。要當好“親歷記者”,永遠保有工作熱情、新聞激情,保有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深情、對人民群眾的真情,沉下去、融進去,經由深度調研這條艱難但正確的道路,通向廣袤而光明的“精神高地”和“職業高地”。
二、調查研究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傳媒生態深刻變革,面對黨和人民對于新聞輿論工作的新期待,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故事,必須繼續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
近年來,經濟日報著力“打造學習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組織開展深度調研工作,及時跟蹤報道各地各領域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地方調研、產業調研、企業調研、熱點話題調研的“四駕馬車”深度調研報道格局。一批來自基層一線、反映客觀實際、統籌“學”“用”“效”的深度調研報道,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現實解釋力、實踐引領力、理論說服力。
2021年,經濟日報成立地方深度調研報道委員會,重點推進以“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為主題的地方深調工作,我具體主持負責。至今,已累計推出48組地方深度調研報道,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和地方主要負責人肯定,累計實現150多億次的全網傳播量。其中,我14次帶隊深入基層調研采訪,對于做好新時期深度調研報道有一些切身的體會和思考。
一是心懷“國之大者”,做足案頭準備。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動發展、解決問題的金鑰匙。經濟日報地方深度調研報道以“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為主題,深刻、系統、生動呈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指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實踐偉力。做好深度調研報道,首先必須深度學習。只有扎實地學習理論、領悟理論,才能在調研中更加自如地應用理論、驗證理論。
2023年8月,我和同事們奔赴內蒙古,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做好現代能源經濟文章”主題展開調研。行前,我給大家列出一組必讀材料清單,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歷次考察的講話、消息通稿,總書記在重大會議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的重要講話,總書記關于現代能源的系列重要論述闡述,國家關于現代能源發展的重要文件規劃,內蒙古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及國民經濟統計公報,內蒙古關于現代能源的系列重要文件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層面及各市區縣的現代能源領域發展的動態新聞等。
學習材料貌似龐雜,其實不外乎三個層次,即總書記對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高瞻遠矚、我國現代能源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態勢,以及內蒙古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實踐和方向。采訪組行前做好知識儲備,才能在調研中真正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去找立意、找論據、找論點,站在全國寫內蒙古,跳出內蒙古看全國。最終,我們的深度調研報道《北疆大考》從傳統能源升級和風光發電,風機、光伏、儲能裝備,人才培養和水資源利用等多重維度,徹底講清楚了什么叫現代能源經濟、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好在哪兒,累計傳播量超過4億。
二是樹立系統觀念,秉持問題導向。
深度調研報道中,面對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紛繁復雜的表象,記者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判斷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春節過后,我和同事們赴貴陽進行深度調研。這次調研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在貴陽的生動實踐”為主題,歷時7天,采訪內容涵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大數據產業、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國企改革、民企發展、城市管理、“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區建設、改善營商環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重要領域和相關案例。
如何把豐富繁雜的調研素材串珠成鏈?采訪組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時提出的“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啟發,深度調研報道《貴陽后發趕超》以“兩點論”“重點論”為線,從快與慢:既“趕”又“轉”/危與機:識變求變/大與小:做強省會/取與舍:艱難抉擇/知與行:突破創新五重維度,深度挖掘、生動呈現了貴陽市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從“經濟洼地”蝶變為“中國數谷”的高質量發展樣本。
在深度調研報道中用活用好唯物辯證法,還要秉持問題導向,既充分肯定各地的創新實踐成就,也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難點痛點堵點;既看到成績,也看到成績背后的探索;既看到做對了什么,也能從建設性角度觀察哪些尚未做到、如何做得更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三是采訪嚴細深實,寫作精益求精。
深度調研報道既是對新聞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綜合測試,也是對文風、作風的全面檢查。
經濟日報對調研組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基層一線,真聽、真看、真感受、真調研。短則一周,多則十日,不搞清真實情況不罷休,不弄懂實際問題不收兵,以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調研結果,挖掘各地各領域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思想邏輯。
2021年8月,我和同事們赴江西贛州開展深度調研。7天時間里,采訪組足跡遍及贛南10多個縣市區、園區開發區,30多個鄉鎮村,采訪了50多家企業,近百位地方領導、企業家、專家學者、老區群眾,經常是吃飯和途中都在采訪。為確保調研取得實效,白天滿負荷采訪結束后,我們堅持每晚例會復盤當日采訪,查漏補缺,開拓思路,并商定次日調研重點和融媒體產品創作內容。寫稿過程中,我們下足大功夫、細功夫、苦功夫、笨功夫,深入分析調研得來的大量材料和情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復打磨稿件14遍,僅小標題就擬取12套之多。《贛州示范》報道在學習強國單一平臺閱讀量就超千萬,成為革命老區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參與深度調研報道,就是要培養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品質,從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培養和練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錘煉“四力”、提升境界、磨礪品格。
四是強化融合思維,探索多元呈現。
互聯網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如何讓深度報道產生深度影響,既當好傳統紙媒上的“實力擔當”,又成為新媒體上的“流量擔當”,是新時期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必答題。
經濟日報強化深度融合思維,打通“策采編發推饋評”全流程各環節各關口,從策劃之初就根據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第三方平臺和海外賬號等不同平臺的傳播規律和產品需求,設計研發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發布頻次的多形態新媒體產品,以圖、文、聲、影全景式傳播實現深度調研報道的最大到達率和影響力。
2022年新年伊始,我和同事們在嚴寒之中深入內蒙古鄂爾多斯調研采訪。調研組在采訪過程中一體推進新媒體產品的設計和制播,邊走邊拍、邊拍邊制、邊制邊發,在微博平臺開通原創話題“一起來看鄂爾多斯”,累計閱讀量超過7000萬。創新采取“記者出鏡+無人機拍攝+長視頻”的新媒體打法,在庫布其沙漠和達拉特光伏基地,用無人機拍攝記者出鏡鏡頭。經由10多遍反復修改,制作了主題為《綠撒鄂爾多斯》的15分鐘長視頻。
《鄂爾多斯重塑》全媒體新聞產品不僅在全網收獲了3.3億次的閱讀量,還以記者全英文出鏡方式制作視頻,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臉書、X(原推特)和照片墻平臺閱讀總量達到588萬,向全世界生動講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精彩故事。
□ 2019年5月17日,本文作者鄭波(左)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的抹茶生產車間采訪(作者供圖)
三、調查研究是職責使命,也是成才路徑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仍需克服許多困難挑戰。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以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是黨報人的光榮使命。
為了培養更多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經濟日報以深度調研報道為抓手,鼓勵采編人員深入基層、沉到一線,在經濟生活的最前線經風雨、見世面,在新聞實踐的熔爐里受磨礪、得錘煉,年輕記者在真學實干中強化了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各類深度調研報道百花齊放,滿園芬芳。
“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擦亮問題標簽,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牽掛、反復過問的國計民生重點領域,推出《煤炭問題調查》《耕地問題調查》《種子問題調查》等深度調研報道。其中,《煤炭問題調查》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深入闡述了“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觀點,對“運動式減碳”等錯誤做法及時糾偏,為能源穩價保供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耕地問題調查》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相關部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推出改革舉措,推動將“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突出實干精神,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心、關注且親自調研過的企業為報道對象,推出《臻至破危》《濰柴七問》《陸海明珠果園港》《格力追夢》《北大荒,了不起》《伊利答卷》等深度調研報道,把一批致力創業創新創造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形象生動飽滿地呈現給讀者,展現中國企業困難面前不低頭、危機面前走新路的勵志實踐和驕人業績,反映各級政府鼓勵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的明確態度和務實舉措。
“熱點話題調研”厚植理論優勢,深入解析中央經濟工作重大部署和經濟領域熱點話題,刊出了《五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避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誤區”問題探析》等系列。其中,“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熱點問題調研報告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以系列特稿方式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基礎、道路方向、根本動力、總體任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閱讀量超1.31億。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以“三貼近”為方法路徑,以“四駕馬車”為框架格局,經濟日報深度調研工作實現了報道品質提高、采編能力增強、社會影響擴大的多重效果,已連續3年結集出版《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文集》,被譽為“各地各行各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年度記錄”。調查研究在報社蔚然成風,采編人員起而行之、勇挑重擔,以滿腔熱忱和實干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力爭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系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
【作者簡介】
鄭波,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2014年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主持的《記者親歷》專欄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一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注釋】
[1]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 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7-25(01).
[3]習近平.《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擺脫貧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調研側記》[N].人民日報,2016-2-21(01).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7期
原標題:《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