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落下帷幕,義烏為啥忙得熱火朝天?
為探尋義烏老板娘和外商來華的行商之道,檢察日報《方圓》雜志記者劉亞實地探訪后,向中國記協“我在現場”欄目投稿,為我們講述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獨特見聞。
本欄目長期征稿,詳細信息附文末。
我在現場|賣楊梅的大叔一開口,竟是外語高手!
本文作者:劉亞
巴黎奧運會,火出圈的不只有勇于超越自我的中國奧運健兒。鄭欽文的“奪冠網球裙”、全紅嬋的“丑魚拖鞋”、黃雨婷的發夾等“奧運冠軍同款”的搜索量和銷量也一路走高。
“在做了,在做了!”義烏的老板娘們在積極回應網友的同時,把流量變為銷量,讓人不得不佩服她們抓熱點的能力。
從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帶貨”圣誕襪,到利用AI無縫切換36種語言和外商交流,義烏老板娘總能給人驚喜。
我們來到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行探訪,尋找驚喜背后的“密碼”。
(一)
早上8點半,我們來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商城里各檔口都已陸續開張,一些義烏老板娘集中在英語角,準備開始學習英語。
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老板們聚在英語角“晨讀”?!斗綀A》記者 張哲 攝
所謂英語角,是指商貿城大廳每周一到周五都會舉行的學英語活動。有老師免費授課,授課的內容主要是做生意常用的語句。
比如貨物是“goods”,盒子破了是“The box is broken”。義烏老板娘們邊做筆記邊大聲跟讀,她們當中許多人已經四五十歲,身價上千萬的大有人在,但無一不認真專注。
我問她們,身價這么高了,為什么還要“卷外語”?她們說,外貿就是義烏的“看家本領”,學會外語可以直接和客戶溝通交流,避免翻譯不準確或“中間商賺差價”。
早八“卷外語”的老板娘讓我刮目相看。但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更多的老板娘告訴我,她們還是靠“散裝英語”會天下客商。
記者采訪一位經營玩具出口生意的義烏老板娘。《方圓》記者 張哲 攝
“其實我以前完全不懂英語。天天在市場里面跟客人交流,慢慢就會了。因為我們的客戶大多來自非洲與中東國家,所以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波斯語,我現在都會一些?!?/p>
一位做玩具出口生意的老板娘告訴我,做生意最常用三個單詞:價格、裝箱數量、體積。記住這三個,就沒問題。
采訪開始前,這位性格開朗的玩具店老板娘原本在與一位阿拉伯商人交談,因為我的到來,老板娘便熟稔地遞給他一盒西瓜,用“散裝英語”說:“Friend,sit and eat.”(朋友,坐,吃些東西吧。)然后與我攀談起來。
聽到她用“散裝英語”也能溝通自如,我采訪的心情放松了許多。
采訪前,我其實挺緊張——要采訪外商,長期不用的英語還能不能“撿起來”?
行走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內,隨處可見外國商戶。《方圓》記者 張哲 攝
但我沒想到的是,許多外商的英語也不好——來自阿拉伯等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外商越來越多,用單詞、手勢比畫,反而溝通更順暢。
比如我遇到幾位采購鞋子的客商,他們英語不怎么利索。被問及此行目的,他們回答說是買“small shoes”(童鞋),接下去還要找“big shoes”(成人鞋)。
和老板娘溝通價格時,幾個人就蹲在地板上,用黑色水筆在瓷磚上寫單價和數量。一通寫寫畫畫,一單生意就做成了。
原來瓷磚也可以是做生意的“計算器”“筆記本”。《方圓》記者 張哲 攝
這與我最初設想的義烏完全不同。
商貿城里很難看見想象中時尚高端的商務場景,更沒有“霸總”大手一揮談下上千萬的生意,這里還原著商業最本來的模樣——買與賣。一支水筆、幾塊地板上的瓷磚,不太懂外語的老板娘們和不太懂中文的外商,在地板上神奇地做成了生意。
兩位坦桑尼亞女商戶,擁有頭頂貨物行走自如的本領?!斗綀A》記者 蘇晨 攝
在商貿城里,我還遇見了兩位來自坦桑尼亞的女商戶。她們身材高挑,頭頂一大箱貨物,從遠處“飄然而至”。
我和她們的英語溝通并不順暢。在我焦頭爛額之時,一位在大門口賣楊梅的大叔伸出援手,幫助翻譯了幾句。我這才得知,她們是來義烏進購手工藝品的。
賣楊梅的“掃地僧”原來是外語高手!大叔笑著說,他每天都會挑些水果來商貿城賣,久而久之各國語言都會了些。
(二)
為了進一步了解義烏老板娘的“致富密碼”,我在商貿城隨機走訪了一些經營戶和外國客商。
記者采訪一位經營切割瓷磚器材生意的義烏老板娘,她說做生意沒有簡單的,也沒有不能談的。《方圓》記者 張哲 攝
談起創業經歷,一家做切割瓷磚器材生意的店鋪老板娘告訴我,這里沒有不能談的生意,創業靠的都是一點一滴,不管大生意小生意都要用心去做,因為“上門就是客”。
在一家經營小推車的商鋪里,幾位羅馬尼亞商人正在談生意。在老板的翻譯下,我們與他們交談起來。羅馬尼亞的商人們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中國,很喜歡義烏,所有想要的商品都能在這里找到,價格也很合理。他還特別評價義烏老板娘“美麗、睿智”。
幾位羅馬尼亞商人正在和老板娘談生意。《方圓》記者 張哲 攝
憑著把“芝麻黃豆粘成大生意”的韌勁和勇氣,義烏老板娘不是在賺錢,就是在學習賺錢的路上。
但她們的創業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比如一家經營雨傘生意的店鋪,她家的雨傘或根據客戶需求定制,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或采用新技術,就這樣賣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近,老板娘也遇到了一些煩心事,她告訴我,網上有一些雨傘仿制了自家的圖樣,價格卻很低廉,影響了銷路。
這種“成長的煩惱”,無論是小商鋪,還是大品牌都遇到過。在義烏標桿企業之一——“襪業巨頭”浪莎店鋪里,店長告訴我:“2023年,數千萬的浪莎假貨流入市場,給企業銷售和品牌都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經過檢察機關的努力,制假的團伙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幫助企業挽回了形象?!?/p>
浪莎襪業的一位女店長向義烏市檢察院檢察官反映情況?!斗綀A》記者 張哲 攝
義烏市檢察院檢察官告訴我,得知假貨事件之后,檢察院積極上門提供援助,第一時間派員提前介入偵查,引導公安機關取證。經過數月的努力,他們將制售團伙一網打盡,在護企發展的同時,對制假售假者形成震懾。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句話在義烏企業破解“成長的煩惱”中有了具象化的體現。
(三)
義烏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每年有超百萬名來自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此采購,常駐義烏的外商逾1.5萬人。如此龐大的境外客商數量,給涉外法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我問檢察官,辦理涉外案件最大的障礙是什么?他們說,仍然是語言障礙。
檢察官時常面對各國犯罪嫌疑人,其中很多人掌握的語言并不常見。比如在某案件中,一名外籍犯罪嫌疑人只懂得豪薩語(閃含語系的一個語種),這可上哪去找合適的翻譯呢?
檢察官說,這就要通過口譯能力較強的相關人員與外籍犯罪嫌疑人進行“一對一”交談,經其認可后,通過“個案認證”翻譯資格,既解決了訴訟翻譯的司法資質,又保證了檢察機關執法辦案的嚴肅性。
義烏市檢察院檢察官在“聯合國社區”進行英文普法?!斗綀A》記者 張哲 攝
“外商們都想多了解一點中國法律?!币晃粰z察官告訴我,她在辦案時發現很多外籍人士受制于語言差異和專業壁壘,即使在中國生活多年,對中國的法律常識也知之甚少。
為此,義烏市檢察院與翻譯機構合作,制作《外籍人士在義權益保護及犯罪預防指南》,并持續走進國際商貿城、涉外企業等地開展“面對面”涉外普法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活動。
義烏市檢察院檢察官在“聯合國社區”進行英文普法。《方圓》記者 張哲 攝
義烏市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總人口數達到3萬,兼具多國籍、多民族、多元素的特點,是浙江省社區居民結構最復雜的“聯合國社區”之一。義烏市檢察院聯合義烏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來到這里,舉辦了一場面向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名外籍人士的全外語刑法普法講座。
講座結束后,外商們都對中國法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直呼“great opportunity”(好機會)。
外國人學法律、老板娘學外語……這些在義烏隨處可見的現象,或許就是義烏外貿經濟繁榮的真相。
征稿啟事
“我在現場”是中國記協微信啟動改版以來開創的首個欄目,是編輯部重點打造的精品欄目。
“我在現場”中,記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一線采訪故事,深挖故事細節,分享真知灼見、流露真情實感,鮮活明快、可讀性強。編輯部不定期將優秀作品集納成冊出版發行。
更多稿件請參考文末 #我在現場 專欄。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
請標注【我在現場】+單位+姓名+聯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數2000—3000字最佳;
2、強調現場感,記者在現場;突出故事性,記者講好故事;提高可讀性,語言表達簡潔凝練。
優質投稿將單篇展示在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上,編輯部會與記者本人聯系,后續溝通稿酬等相關事宜。
?
來源:中國記協微信(ID:zgjxacja)
本期編輯:彭婕妮?林芝瑤?任金蕊
實習:葉佳鑫